美國各州對可再生能源的政策積極度不同,但是各州的電力公司,原本對推動可再生能源往往半推半就,在美國頁岩氣革命後,電力公司大多對於廉價天然氣的燃氣發電比較有興趣,但是如今這個情況有所改變,由於在美國油氣管線變得人人喊打,使得建造天然氣管線的成本提高到無法忍受,電力公司乾脆放棄,不如改做可再生能源。
美國電力集團道明能源(Dominion Energy)於 2020 年 7 月 5 日宣布放棄與杜克能源(Duke Energy)合資的大西洋岸管線計畫(Atlantic Coast Pipeline),雙方表示,該計畫的預算大幅膨脹至 80 億美元,還有許多地主與環保團體提起法律訴訟,造成計畫風險越來越高。
美國於 2020 年 4 月時,聯邦法庭推翻「全國 12 號許可令」(Nationwide Permit 12),允許油氣管線穿過河川與溼地,許可令遭推翻後,許多管線計畫都受到重大打擊,不僅是大西洋岸管線計畫被迫放棄,爭議多時的鑰石 XL(Keystone XL)輸油管線計畫也一樣深受重創。另外受到許可令取消影響的輸油管線還包括德州的二疊紀盆地高速管線計畫(Permian Highway)、維吉尼瓦州的山谷管線計畫(Mountain Valley Pipeline)以及連接賓州到紐澤西州的賓東計畫(PennEast)。
2020 年 7 月 6 日,輸油氣管線產業再受到重擊,原本在川普行政命令下重啟的達科他輸油管計畫(Dakota Access Pipeline,DAPL)卻遭法院勒令需在 8 月 5 日停用且重做環評。這起訴訟顯示美國減碳主義者的最新策略,過去美國減碳主義者就經常攻擊輸油管線,進行實體破壞活動,結果傷害有限,更引起公共危險顧慮,反而遭到大眾反彈,如今改走法院策略,試圖藉由提高投資風險,嚇阻輸油氣管線的投資資金。
這個策略如今看來是相當成功,道明能源與杜克能源就打了退堂鼓。除此之外,天然氣方面,紐約州的東北供應加強建構管線計畫(Northeast Supply Enhancement and Constitution Pipeline)也一樣在紐約州輿論反對下打退堂鼓。這些非經濟因素干擾,使得即使美國東北部雖有強大的天然氣需求,卻沒辦法建設輸氣管線來供應天然氣。
可再生能源經濟效益越來越強,商人逐利而動
美國電力公司過去 6~7 年來原本一面倒向燃氣發電,電力公司更積極購併天然氣公司,以便一方面在電力本業利用美國廉價天然氣來發電,一方面在總電力需求並未成長下,從天然氣方面來取得營收,但如今風水輪流轉,電力公司又逐漸轉回電力本業經營。
先前天然氣被視為是從燃煤發電減碳的過渡期能源,電力公司也樂得這樣宣稱減碳,其實是為了利用 2011 年美國頁岩氣革命後充沛大量的廉價天然氣,燃氣發電的快速成長敲響了美國煤業的喪鐘,即使川普再怎麼支持,燃煤電廠仍然一家家關閉,不過當燃煤發電已經不成氣候,如今輪到天然氣自己成為減碳人士針對的目標。
不僅輸氣管線遭到告訴攻勢,減碳人士還積極發動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如今對綠能積極的州,如加州,正推動全電住宅,也就是暖氣不用天然氣,採用可再生能源發出的電力來供暖,等等消滅天然氣的政策,道明能源營運範圍內的維吉尼亞州,自從民主黨執政後,也推動 2045 年要 100% 綠能化的政策,這些在在讓天然氣漸漸寸步難行。
在此同時,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持續下降,引起電力公司的注意,相較於大興土木建設橫跨大片土地的管線,可再生能源建設較快較容易爭議也較小,加上如今可再生能源成本競爭力提升,包括發電成本與儲能成本都快速下降,於是電力公司再度樂意的配合減碳政策,從天然氣轉移到可再生能源。
道明能源放棄大西洋岸管線計畫的同時,也宣布全面出售旗下天然氣資產,包括總長 7,700 英里的天然氣輸送與儲存管道系統,以及 9,000 億立方公尺容量的天然氣儲存設施,以及馬里蘭州灣岬(Cove Point)液化天然氣廠的 25% 股權,以大約 97 億美元售予巴菲特的柏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宣稱是為了達成全公司 2050 年全面零碳排、零天然氣的目標。
乍看來似乎是減碳運動人士的勝利,的確他們的行動成為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起了順水推舟的作用,不過更根本,仍是可再生能源經濟效益越來越強,商人逐利而動,減碳運動人士的努力,只是加快這不可避免的進程。
(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科技新知,時時更新
July 20, 2020 at 07:33AM
https://ift.tt/2Wz17Lm
天然氣管線人人喊打,美國電力公司不如歸去改做可再生能源 - 科技新報 TechNews
https://ift.tt/2zMGanO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天然氣管線人人喊打,美國電力公司不如歸去改做可再生能源 - 科技新報 TechNews"
Post a Comment